发布日期:2025-10-11 22:29 点击次数:68
2020年以前,蓝军福一直相信:只要够拼、够勤快,就一定能在制造业这条路上熬出成绩。这套信念,支撑他从在铁皮屋车间里一个人看管十台机器的学徒,一路干到能独自撑起苏州精展模具科技有限公司的老板。
苏州精展模具科技有限公司老板蓝军福 介绍工厂
直到有一天,他发现工厂订单越来越多,加班越干越忙,客户和项目却在一个个流失,产值和利润始终看不到增长。蓝军福形容那种感觉:就像踩着油门狂飙,却发现自己始终在原地打转。
那一刻,他意识到不能再只是拼命干,而必须开始认真想,这条路怎么才能走得更远?
生存丨野蛮生长
“我小学三年级穿的是我舅舅的裤子,还得用绳子扎着,不然会掉。”
展开剩余94%蓝军福与制造业的缘分,并不是梦想的起点,而是生存的本能。
少年时,他对世界的理解,是父母常年在外打工的背影,是穿亲戚旧衣服的局促,是被同龄人盯着看“中山装搭配宽大裤子”的窘迫。那时候,他对“命运”的理解很简单:想要过上不一样的生活,就得靠自己的双手去外面闯。
十八岁那年,他独自踏上南下的绿皮火车,去了广东一家小模具厂做学徒。铁皮屋厂房的夏天闷得像蒸笼,他一个人看管十台机器、从早忙到晚,一个月能休息的天数是零。他说:“那时候觉得,能多干活就是机会,没人教也得自己学。”
攒下人生第一笔一万多块的积蓄,他毫不犹豫投入模具设计培训班。可现实很快给了他当头一棒——没实战经验,没人愿意雇。于是他又回到车间,做回了学徒。
这一次,他开始真正看见制造业的可能性:一家小模具厂,能做音响、键盘、电脑外壳,也能做医疗设备。他开始从生存转向学习,把每一份工作都当成修炼,学调机、学注塑、主动上夜班做模具,甚至用“一年换七八家厂”的方式做“技术游学”。他说:“我把每一份工作都当成课程,有的厂只待了一两周,哪怕拿不到工资,我也不愿浪费时间,因为我知道这里已经学不到东西。”
苏州精展模具科技有限公司 模具暂存区
直到他进入一家外资企业,才第一次沉下心来。别人干两个项目,他干四个;别人七点下班,他常常干到半夜。再难的活都抢着上,不求奖金,只求学习的机会。
正是在这家企业,他从技术工人做到基层管理、再到全面统筹车间,完成了从“做事的人”到“管事的人”的蜕变。
“我那时候极度勤奋。但并不是因为我知道要干什么,只是我知道必须做点什么。”蓝军福回忆道,“我起点不高,没有专业背景,想要改变,只能靠人力学习、靠苦干积累。就像当初的中国制造业一样,先把体量撑起来,再谈别的。”
创业丨无章可循
“通过地图APP,我挨家挨户给工厂周围的企业打电话,打100个电话得到1次拜访机会,就能高兴半天。”
没人知道“创业”这两个字背后,有多少种打开方式。
对蓝军福来说,它不是高起点的选择,而是在现实夹缝中艰难求生的试验,没有章法,也没有退路。
在此之前,他和妻子用了整整十年,才攒下18万元积蓄,这是他们能拿出的全部身家。他找来一个在工厂里做得不错的熟人合伙创业,厂房是合租的,只租得起原面积的三分之一;设备是分期的和二手的,虽然寒酸,但也算是梦开始的地方。
苏州精展模具科技有限公司老板蓝军福 介绍产品
可理想与现实的鸿沟很快显露。合伙人的随意和无序,与他对“计划性和目标感”的执念格格不入。不到半年,他就认定:这家工厂走不下去了。
“我把所有都丢下了——设备、客户、订单、人脉。我甚至没有带走一张图纸。”他几乎砸光了十年的全部积蓄,也耗尽了最初的信心,只剩一个念头:重新开始。
他四处借钱,连2000块都得跟朋友开口。买了一台磨床,一台铣床,再加一部电瓶车,一张办公桌和一台电脑,开始第二次尝试。
那时,他用最原始的方式去找客户,打开地图APP挨家挨户找附近可能有需求的企业,一家家打电话自荐。“一天打几十个电话,一百个电话能换来一个让我上门聊聊的机会,就已经是天大的运气了。”
苏州精展模具科技有限公司 工厂照片
蓝军福的第一个客户,正是被他那份“执着到偏执”的认真打动的。
那是一家上海光学领域的客户,正好有项目推进,即使接到他的陌生电话也愿意见一面。可见面第一个问题,就差点直接结束了这场谈判。
客户问“你有多少人?几台设备?”他如实回答:“就我一个人,一台磨床,一台铣床。”对方当即失去了兴趣,起身就准备离开。
但蓝军福没有放弃,反而借来了会议室,把这次会面当成一场正式投标。没人要求,他在现场写了一份完整模具开发方案:技术参数、进度排期、潜在风险预判,甚至包括详细成本测算,整整写了三个小时。他说:“不想空手回去,不甘心。”
客户原本已经下班准备离开,看到他还在写,又被这份“过度认真”打动,重新坐下和他谈了一次。对话的最后,蓝军福咬咬牙提出:“不给我预付款也行,只要你愿意签合同,我今天就下料。” 客户仔细翻看了那份方案,又看了看眼前这个完全不符合供应商筛选标准的人,最终还是破例——批下了1万元预付款。即使这笔钱,只有正常预付资金的三分之一,对蓝军福来说也是干旱时救命的雨水。
合同签下时,他的图纸已经画完了一半。回到车间,他立刻开工。最终不仅高质量交付,还把客户原供应商承诺的45天工期压缩到了25天。
那是他人生中第一笔正式订单。
苏州精展模具科技有限公司 工厂照片
之后的两年,他靠电话“扫街”,硬是开发了100多个客户,但大部分客户都只交易了一两次,有的甚至没有收回款。为了活下去,只要有单他就接;为了维持现金流,他最困难的时候刷光了15张信用卡。
“那时候,我从没想过‘成功’是什么样子,”蓝军福说,“我只知道,不能倒下。”
会干丨觉醒
“合作的本质不是谁挑谁,而是有没有刚好匹配,在他需要你的时候,你也刚好能做到。”
2020年,蓝军福的工厂已经在不知疲倦的投入下,发展到近千万元年产值。但他突然发现:订单越来越多,客户却在一个个流失。员工连轴转,自己忙不过来,利润和产值却始终上不去。
他意识到,不能再靠“猛干”过日子了。
于是他开始回到学生时代的老办法,自学、查资料、找课程。他在网上看各种关于数字化、智能化的文章,读书、去培训班上课;也开始构建起系统的内部流程,做好团队分工、岗位职责、项目制度、客户管理。
也是在这个阶段,他开始重新定义“客户”。早期靠“猛干”和“低价”开发的那些客户,大多只是一次性生意。而真正能走长远的,是那些愿意一起成长、能跟上节奏、尊重专业度的客户。
“我现在会优先服务一些行业前景好、具备研发能力的客户。”蓝军福说,“这类客户对产品的要求很执着,不是最容易做的一类,但最值得做。他们希望把理想落地,而我愿意做那个帮他们把想法变成现实的人。”
苏州精展模具科技有限公司 工厂照片
他提到了一家从2016年开始合作的客户。当时,对方还只是两个人、一间铁皮房的小作坊,而蓝军福,也不过是刚走出创业第一步的简陋小厂。他们一起试错、一起打样,走过了医疗领域产品从无到有的全过程。如今,这家客户已成长为年销售额超20亿元的医疗企业,而蓝军福的工厂,也成长为拥有近200名员工的大厂。
“我们是一起从铁皮房干出来的。”他说,“虽然现在他们模具需求少了,但我依然是他们的核心供应商。研发型客户一旦你能做下来,从开发阶段起就成为不可替代,后续的合作周期会很长。”
也正因如此,他将战略锚定在医疗行业。“医疗和人类健康密切相关,是一个长期发展的方向。创新空间大,产业动力强,做一件对社会有价值、也能为工厂带来稳定收益的事,这已经成为我的发展理想。”
随后,蓝军福展示了两项标志性的产品案例。
第一个项目,是客户在2020年初最紧张的时间段提出的一款核酸采样管。没有图纸、没有样品,只有密封性和大致尺寸要求。一般这种项目,从结构设计、模具制造、打样验证到量产,周期至少需要45天。他带团队只用了7天,连续迭代方案、边试边改,成功解决密封问题,顺利交付。
苏州精展模具科技有限公司 零部件样品
另一个项目是一次性喉管检查耗材,看似简单,其实技术门槛很高。产品由两个半圆结构经超声波焊接组成,难点在于焊接后两部分必须严丝合缝、表面无凸起,任何瑕疵都有可能划伤病人的黏膜。
这个项目原本交给了当地一家几百人规模的工厂,对方花了大半年时间都没解决焊接接缝不平的问题。客户在十万火急的关头将项目转交给蓝军福,他只用了两周时间,就通过一系列模具技术优化如定位设计、加工精度、抛光工艺等,将焊接问题彻底解决。
项目完成时,他的工厂还只是一个年产值不到千万的小厂。正是这个产品,让他顺利进入这家医疗企业的核心供应商体系,项目至今仍在稳定供货。
苏州精展模具科技有限公司 零部件样品
在这五年里,他的工厂产值也从不足千万翻了八倍。“我逐渐意识到:靠会干活站稳脚跟之后,下一步,应该是能协同,干更多的活。”
协同丨把对的事交给最合适的人
“没有哪个工厂能面面俱到。缺一台几百万的高端设备才能服务一个大买家,难道只能买吗?当然是协同出去,手拉手一起服务客户。”
在创业过程中,蓝军福逐渐意识到一个普遍现象——许多做创新型产品的客户,尤其是研发团队,往往懂原理、懂设计,却对实际落地所需的制造工艺和供应链流程极度陌生。
一个项目常常要混合几十种不同工艺的金属件、塑料件等,还涉及检测、装配等工序。如果客户自己去找、去管几十家供应商,沟通成本极高,责任划分不清,效率更提不上去,时间和资金都被耗在试错里。
“我们在制造上比他们更专业,在行业里的知识和人脉也更丰富,知道每个环节需要怎样的工艺流程,谁能做、谁做得好。”蓝军福说,“客户只要告诉我一个目标产品,我来拆解结构,把每个零件按照工艺、精度、周期分类,找到最合适的合作伙伴,最后一站式交付。中国有那么多工厂,总有一家能补上我的短板。协同制造的本质,是共赢。”
苏州精展模具科技有限公司 工厂照片
他早期主要依靠朋友介绍、圈内引荐工厂资源,后来开始使用海智在线平台寻找协同伙伴。“我们在海智在线上既是供应商也是采购商,一边承接订单,一边发布订单。苏州、昆山、常州有我们稳定合作的工厂,遇到特殊需求也会去广东找。平台让流程跑得更顺,尤其是在跨地域寻源时,能更便捷、更清晰地确认工厂的设备与能力。我也能用它搭建起一个更灵活的协同网络。”
他分享了一个典型案例。某客户的整机项目包含300多个零件,原本要对接几十家供应商,结果装配环节经常因为精度问题反复返工。蓝军福团队接手后,将全链路重组:高精度件交给擅长的工厂确保精度,常规件走成熟产线降低成本,关键模具与注塑则由自己全程把控。整个过程统一参数、标准等关键信息。
这项优化让原本一年只能交付2万台的产品,在三个月内成功出货7万台。返工和报废大幅减少,装配效率和成品质量同步提升,整体成本反而下降了。
苏州精展模具科技有限公司 工厂照片
但协同并不总是赚钱,有时候甚至意味着“赔钱保信任”。
“有一款医疗零件,我们评估失误,内部设备精度不够,一直做不好。”蓝军福回忆,“那时项目进度卡住了,客户又特别急。我知道这个东西客户愿意给到我,就必须不惜代价完成。于是我找了广东一家拥有数百万级设备的精密工厂生产。那一单的协同成本,比我报给客户的总价还高两倍。我们亏了。但客户的件如期交付,承诺兑现了,信任也保住了。”
“每家工厂都有自己的强项和短板,关键是认清自己,懂得借力,用协同守住客户利益的同时,也是在为自己长期受益奠定合作基础。”他笑了笑,“在这个时代下,我们不能只是单打独斗,而要组成一个能打仗的体系。把对的事,交给最合适的人。”
共创丨走向“协同创造
“以前家里条件不好,我总觉得自己没什么能拿出来与别人分享的价值。现在,我有了底气,也想为世界留下更多更有意义的东西。”
过去几年,蓝军福从一个“能干活”的制造者,成长为“能组织别人一起干活”的协同者。而现在,他正在成为“能和客户一起想事情”的共创者。
“我发现,很多初创型客户,很难熬过从零开始的那段路——没人陪他们把一个新产品从想法变成现实。”他说,“特别是一些初创公司,没资源、没经验、也没太多预算。产品还在打样阶段,问题一个接一个,没有成熟工艺、没有配套产线,更找不到一家工厂愿意在低利润的情况下长期陪伴。他们最需要的,是一个不怕折腾,愿意陪着一起想办法的伙伴。”
苏州精展模具科技有限公司 工厂照片
于是,他给公司定下一个新的方向:协同创造。
他不再只是报价、接单、做模具,而是直接走进客户研发阶段的早期,参与产品设计、验证结构、优化成本;在客户没预算开模时,他愿意先垫一半费用,甚至通过入股等形式共同推进。
“有个医疗类产品,我们就是技术和制造入股合作,现在一年已经做到将近千万级的规模。这个项目让我意识到,制造的角色正在变化——我们不再只是‘做出来’,而是能‘一起创造出来’。”
苏州精展模具科技有限公司 零部件样品
在中国制造业千万家小工厂里,有太多像蓝军福一样的创业者——他们埋着头沉默地干活,然后撑起了这个国家制造的底座与核心竞争力。
他们过去的关键词是“生存”,现在还需要一套新的语言:如何找到真正的好客户?如何进入全球供应链?如何把“赶紧熬过去”变成“抓紧干出来”?
海智在线正在构建一张制造业数智化供应链网络,让更多人、更多角色,有机会在这张网中协同起来,不仅为自己争取更好的生活,也为更多的奇思妙想与科技进步,创造落地为现实的机会。
20年过去,那个十八岁独自南下的少年,如今已能带着一群人奔赴更远的远方。他背后的这片土地,也不再只是“世界工厂”,它正从为世界制造,迈向制造世界,也终将创造世界。
发布于:湖北省上一篇:主人给狗狗扎了个双丸子头,全网被萌翻,然而一看正脸…没想到啊!_网友_发型_xhs@
下一篇:没有了
Powered by sportingbetapp @2013-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